还初中阅读教学以书声琅琅
阅文网 2018-04-19 00:00:00
【关键词】阅读教学;朗读;重要性
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。在阅读教学中,学生掌握生字词,了解文章主旨,作者的写作意图,以提高对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。阅读教学是人与文本的对话,往往需要读、解、悟的过程。"诵读文本",就是通过视之于目、诵之于口、入之于心的朗读来走进文本世界,感知基本内容,达到情感共鸣。读是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途径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,领悟作品的气势和文法,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、情味和形态、理想、言外之意,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。学生的语感在朗读、揣摩、领会、联想、感受、体味中受到训练,得到发展。
一、朗读教学的重要性
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版)》指出:"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,必须面向全体学生,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,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,丰富语言的积累,培养语感,发展思维。"以读为本,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,促进他们的发展。我们看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,书声琅琅的课堂很少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形象的媒体画面和教师至情入理的分析,师生抛开文本议论、品析、探究。诗人陆永安说过:"读书切忌在慌忙,涵永功夫兴味长。"诵读涵咏是我国传统读书方法。叶圣陶老先生说:"一篇好作品,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。要理解得透,必须多揣摩。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,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,是有效的办法之一。""教学不能把理解作为主要目标,积累语言,学会读、写方是主要目标,所以万变不能离‘其宗’,这个‘宗’就是读书。"
我很赞同这种说法,我认为缺少读的议是空谈,缺少以声解义的品析与探究也无异于空中楼阁,都是无法领略文章的精妙的。古人有语云"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""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做诗也会吟"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古之教学中,夫子与学生摇头晃脑的诵读虽然滑稽,但并非迂腐,因为古之教学者已明白读乃学之要领,非读无以解文。读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可有可无的,而是必不可少的。有效地朗读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,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,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。
二、朗读教学的魅力
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,一堂优秀的语文课,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。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,读之越深,越觉其味之甘醇。那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,一抹抹或清新淡雅或绚丽浓重的风景,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故事,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朗读是多么充满魅力。
在此以诗歌教学《樵夫,别砍那棵树》为例,谈谈朗读的魅力。《樵夫,别砍那棵树》一文虽是一首美国现代诗,但它同样具备中国诗歌的一些特征,如诗中有画,诗中有情等。在教学中,我将多种朗读方式融于一课之中。先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,标注出生字词和读不通的句子,这是教学的第一步,让学生读顺,并且读出疑问。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"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"接着由我来范读,请同学们标注出正确的节奏和重音,为接下来的读准作铺垫。有的老师不重视范读,殊不知范读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教师有感情的朗读,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,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语音信号,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通过范读时的情感和语气、语调传达给学生,便于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,使学生更形象、生动的理解文章,在自己的脑海里生成一幅幅图画,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,引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。除了声音的传递外,教师的眼神、表情、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,即时直接传递给学生,更易感染学生。当我看到学生在我读完后为我鼓掌时,我知道他们已经有了和我交流,和文本交流的欲望,也即是读书的欲望。因为是借班上课,我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不甚了解,所以我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,让同学们推荐班里读书好的同学来读,推荐的同学很积极,朗读的同学也很踊跃,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。读已经把学生引领进诗歌的意境中,想要探究其内涵了。接着我又采取集体读、自由读等方式,前前后后一共读了七遍,每一遍读都提出不同的读的要求,每一次的读都有一定的层次性。让学生有疑而读、读中解疑,在读中与作者对话,与文本对话,从而达到师生对话。尽管课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,但我认为我是成功的,因为我让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,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。
一位文学家也曾说:朗读是学习语文及阅读教学的源泉。这些都道出了"读"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。在实际教学中,老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读,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,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。如:师范读、比赛读、分角色读、边演边读、配乐读、师生共读、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读等,使每一个学生想读、能读、爱读,读出美、读出情趣、读出感情。
三、朗读教学的忽视
朗读教学如此重要且又魅力无穷,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何要摒弃它呢?今天,当你步入中小学的语文课堂,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。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,老师都会提出这样的读书要求: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。小学生往往会放声朗读,教室里充满琅琅的读书声,而中学生则一片沉寂,只有翻书页的声音。笔者认为导致中学语文课堂沉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:①耗时费力。初中课文篇幅较长,朗读所用时间较长,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,所以将朗读改为快速默读,这样既节省时间,也便于教师掌控课堂。而且朗读习惯的培养和朗读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能见成效,故而课堂上没有了朗读的要求,学生也没有了朗读的欲望。②缺少评价。目前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,而朗读能力的高低无法通过考卷检测。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,不考不教似乎已经成为了教学的"潜规则"。但是笔者认为,朗读中培养的语感不仅会在阅读测试上得以反馈,而且能为学生终身阅读奠定基础。
综上所述,我认为读,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;读,能培养学生的语感;读,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;读,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;读,能使学生积累写作材料;读,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。总之,以读为主,加强读的训练,科学地引导学生感悟、积累、迁移、运用,提倡个性化阅读,创造性阅读,促进学生真正阅读实践起来,训练语言,发展思维,陶冶情操。正如新课标指出的:"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,要让学生充分地读,在读中整体感知,在读中有所感悟,在读中培养语感,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。"在读中品,在品中读,这才是真正的以读为本。
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,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。笔者在此呼吁广大同行重视朗读,并非否定其他读书方式,而是希望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引导学生朗读的意识,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。只有让学生爱上朗读,理解朗读,陶醉于朗读的氛围,才能真正在中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!
我期冀初中语文的课堂不再沉寂,我盼望初中语文教学恢复书声琅琅。我将为之努力,为之探索。
参考文献:
[1]于永正.《课堂教学艺术研究--朗读指导的艺术》
[2]韩雪屏.《语文课堂教学资源》.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7.8
[3]刘艳春.《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》.《语文教学通讯》2013年9b
[4]存少辉.《谈"朱子读书法"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》.《教育理论与实践》2007. 10
系统推荐